当前位置:首页 > 学科论文 > 政治论文 德育论文 > 详细内容
[思品论文]思想品德课教学应强化五种意识
阅读次数:2156  字体大小: 【】 【】【
[思品论文]思想品德课教学应强化五种意识
素质教育,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科学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劳动技能素质等方面的教育。其中,思想道德素质教育是贯穿始终的核心部分,渗透在各门学科之中,它影响和决定着学生素质的性质和发展方向。而思想品德课,作为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专门学科,它在素质教育,尤其是思想道德素质教育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是其他任何学科不能代替的。
         怎样在思想品德课中实施素质教育,是当前思品课教学中需要探索和研究的重要课题。笔者认为,在思想
品德课中实施素质教育,优化教学过程,必须强化五种意识。
       一、强化培养学生思品能力的意识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基础教育要打好两个基础:一是要为受教育者今后的终身学习打下基础;二是为他能够积极参与社会生活打基础。而要打好这两个基础,培养能力是核心。我们的教育必须立足于培养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动手、学会做事、学会劳动、学会创造、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等各种适应未来的能力上。但长期以来,人们往往重视语文、数学、自然等学科能力的培养,而忽视思品学科的能力培养,认为只要把道理讲清楚了,学生理解了,一切问题都解决了。其实这种认识是极其片面的,甚至是荒谬的。思想品德心理学认为,人的思想品德由三方面组成:思想能力、思品形式和思品内容。这三者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其中,思品能力是品德结构中最重要的部分。人的道德品质的形成是以思品能力为基础的;道德内容转化为道德行为是以思品能力为中介的。在日常的教学中,教者往往注重了思品内容和形式的讲解、传授,而忽视思品能力的培养和挖掘,严重影响了思品课教学的效果。因此,广大思品课教师必须强化培养学生思品能力的意识,训练学生多才多能,做既懂道理又若干实干的新型人才。
      
思想品德能力包括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道德体验能力、行为能力和自我教育能力,以及随之而来的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即能说会写。在教学活动中,可结合具体的教学环节,有针对性地加以培养。
      
1.在“明理”中培养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是学生能够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一项重要能力。“明理”环节是培养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能力的关键环节。思品课教材,为了帮助学生明理,根据各个阶段学生的特点,精选了许多典型事例,这些事例恰如其分地反映了道德原则或规范的本质。教师要紧紧抓住这些典型事例,深入分析,巧妙设计教学程序和问题,由浅入深、由现象到本质,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得出正确结论,形成科学的认识,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2.在“激情”中培养学生的道德体验能力。
      
道德体验能力是指学生能具备角色互换和移情的能力,是形成良好的心态和健康情感的基础。在教学中教师要把“激情”贯穿在教学的始终,以自己的真情实感感染和激发学生的情感。可采取多种形式,如:情景设置、心理换位、设身处地、移情等手段引导学生进行情感体验,培养学生健康的是非、善恶情感和良好的心态,努力提高学生的道德体验能力。
      
3.在“导行”中培养学生的道德行为选择能力。
      
道德行为是对认识的巩固和发展,对情感的丰富和深化,它是思品教学效果的直接体现。由于学生个体的多样性和复杂化,致使道德行为也是多种多样的,即使表象一样,产生行为的动机也是错缩复杂的。所以,在“导行”环节中,要引导学生对道德行为进行深层次的分析。如学了《不说谎话》一课后,学生都明白了不说谎话是诚实的表现。那么说谎话,是否就意味着是不好的行为呢?这还必须引导学生对说谎话的动机进行分析,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学生道德行为的选择能力。
      
4.积极开展思品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和能说会写的能力。
      
自我教育能力是思品课追求的最高目标,也是思品能力最高境界的体现。但这种能力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它需要反复实践。因此,广大思品教师不要把思品课囿于课堂一隅,要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思品实践活动,把理论与实践、课内与课外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在活动中动脑、动手、动口,既有书本知识(理论)的指导,又有具体的出力流汗的行动(实践),通过反复实践,既能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又能使学生能说会写,多才多能,成为既懂道理又能实干苦干的新型人才。
      
二、强化以学生为主体的意识
      
教师必须明确,学生是一个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人,他不是学校教育的工具,更不是知识的容器,而是学校教育的主体。思品课教学绝非老师说、学生听,老师授、学生受所能奏效的。无论是接纳政治常识,提高道德认识,升华思想,还是情感的陶冶、升华,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如果没有学生发挥道德主体性的参与是不能实现的。现代教育已经把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和培养学生具有现代人的精神作为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据此,思品课教学要强化以学生为“主体”的意识,在教学中要注意做到以下两点:
      
1.处理好面向全体与个体差异的关系
      
素质教育的基础性、全面性、能动性原则,要求在教学中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全面地发展。但是一个班级中学生个体之间的智力、非智力因素的发展水平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因此,面向全体,不是一刀切的一个模式的面向,而是面向每个有差异的个体。这就要求教师必须确立“差异参与”的观念,时刻关注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学生的学习状态和情绪,注意设置有层次、有差异的问题和学习目标,以适应不同水平学生的学习需求,只有这样,才能使全体学生都体验到成功的愉悦,促进全体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主动精神,实现让每个学生都成为课堂主人、学习的主体的目的。
      
2.处理好“导”与“学”的关系
      
叶圣陶先生曾说:“教师当然须教,而尤宜致力于‘导’。导者,多方设法,使学生能逐渐自求得之,卒底于不等待教师授之谓也。”教师的主导作用贵在昂扬学生的主体意识,善于将教育的要求转化为学生的学习需要。把思想道德素质培养目标转化为学生自身的追求,让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充分焕发出来,主动、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自己思考、自己体验、自己选择,从而获得自我感知、自我触动、自我陶冶、自我励行的效应。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达到自我教育的境界,能够使学生自己教育自己,这是教育的成功。
      
三、强化教学目标意识
      
确立教学目标,是美国著名教育家布卢姆在他的《为掌握而学习》一书中提出来的。他要求教师将教学的内容转化为通过教学使学生行为发生变化的期望,即教学目标。在教学的过程中,应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设计教学结构,选择教学方法和采取教学手段,从而克服教学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但从目前的思品课教学来看,存在着两种不良倾向:一是没有目标意识。将教学目标与教学目的、教学要求混为一谈。例如,在教授《关心他人》一课时,教师往往单从教学的目的要求出发,把为什么“要关心他人”从而要求学生应该怎样关心他人,讲得头头是道。至于学生在认知领域,哪些是应该知道的,哪些是懂得的,哪些是初步了解的;在情感领域,培养怎样的情感,形成什么样的道德态度;在行为领域应学会什么,初步养成什么习惯等教师却没有具体的要求与准确的表述。二是仅仅把学生理解和接受系统的思想品德方面的基本知识、观点作为核心目标,忽视对学生道德心理各方面(如道德情感、需要、自我认识等)和道德行为的发展的指导,忽视学生积极道德态度、道德能力和道德人格的培养指导,因而导致了明理不到位,缺乏明理的力度和深度,学生的道德情感培养不够明确,对行为的要求一般化,无鲜明特点等弊端,忽视了促进学生道德素质发展,塑造人格教育的最本质的要求。
      
其实,教学目标和教学目的、教学要求是不同的概念。教学目的和要求是一个范围和时间内涵都很模糊的概念。而教学目标,把教学内容变为使学生行为变化的期望,并且用外显性动词(如:知道、懂得、了解等)加以科学表达,使学生对学习什么内容、学到什么程度都一目了然。思想品德课的教学目标,应包括认知、情感、行为三大领域。因此,我们在备课时,必须在吃透课程标准和教材的基础上,深入研究每课的教学目的,
充分理解该课的教学要点,并联系教育序列和教学单元,全面思考该课的教学目标。
      
四、强化反馈矫正意识
      教学过程是由教师、学生、教材、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因素构成的一个信息交互系统。只有依据教学目标,不断进行反馈矫正,才能有效控制和改善教学过程,及时消除教学过程中的失误,完成预定的教学目标,并且通过教学使学生树立和强化反馈矫正意识,让学生能清楚了解自己学习过程中的成功和不足,及时调整。
      
但这一环节,在教学中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不少的教师一节课下来,只满足于浅层次的提问,无具思考价值的判断、辨析,脱离学生实际的导行,其结果是学生已有的道德经验、情感、思想被排斥在外,得不到真实的展示、交流和指导,忽视了学生人格和道德心理的发展过程。学生往往只是根据教师的意图,被动地回答、讨论、辨析、选择,教师了解不到学生的真实的思想和态度,教学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因此,必须强化“反馈矫正”的环节。
      
1.课前,教师要通过各种途径了解学生现有的认识水平、思想状况和行为习惯,在备课中予以充分考虑,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加强教学的针对性,提高可信度。
      
2.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准确把握教学目标,采用恰当的形式,看学生是否达标,对不达标或认识有偏差的学生,要及时给予补偿和纠正,使其达标。认识领域的目标,一般要求当堂达标,对情感和行为领域的目标则可延伸到课外。
      
3.课后,要注意跟踪和监测。由于学生健康的道德情感、心态及良好的行为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过程,所以思品课的教学应搞好课外延伸,教师在课外要注意观察,了解教学效果,以便在以后的教学中调整教学策略,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
      
五、强化情感意识
      
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情感是素质教育的要求。“情感性”也是思品学科的重要特点之一。思品课具有情感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纵观全套教材100多篇课文,其包含的道德情感因素不仅丰富多采、具体生动,而且几乎凝聚了人类高尚道德情感的方方面面。其二,思想品德课教学具有培养学生道德情感的功能和任务。
其三,道德情感是学生思想品德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道德情感教育内容是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重要方面。
其四,道德情感在学生思想品德形成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它既是道德认识形成的催化剂,又是道德行为的捍卫者。      
       回顾我们的思品课教学,有的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的三段程式演绎,有的靠陈述相关故事或事例从中归纳观点。这种线性的道德教育,既忽视了情感的中介和动力作用,又弱化了情感对品德认识的影响,致使教学缺乏应有的活力、磁性和实效。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思想品德课必须摒弃纯线性逻辑的教学方式,强化“情感意识”。因为学生思想道德观点的构建,一般是以鲜明的形象、生动的直观为中介,由具体过渡到抽象的过程,只有经过情感的过滤,思想道德认识才能在学生心灵中生根,进而促其转化为良好的道德行为。在教学中必须认真分析每课教材中的情感教育因素,科学确立情感教育的目标;深入研究情感教育的规律,贯彻情感教育的原则并注意将情感教育贯串于教学的始终。因为情感教育不是一个单独的教学环节,它是与明理、导行交织在一起,并随着道德认识的提高和道德行为的形成而不断深化发展的,因此,在教学中,要把情感教育贯串于教学的始终,不能把它作为一个单独的环节而孤立进行。
      
在思品学科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是一项系统的、复杂的过程,对其认识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对其研究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化,笔者愿同各位同仁一道,努力探索在思品学科中实施素质教育的新经验、新方法、新路子,为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做出贡献。
  
我要评论
  • 匿名发表
  • [添加到收藏夹]
  • 发表评论:(匿名发表无需登录,已登录用户可直接发表。) 登录状态:未登录
最新评论
所有评论[0]
暂无已审核评论!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免责申明 | 留言板 | 返回首页